导航:首页 > 综合教程>内容

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0-17 18:48:56 来源:苏迪百科网  点击:
TAG: 百科

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1、察举制主要在两汉,每州察举不定量的孝廉,后添加茂才,最初每州只有1人,后来增多,这个主要靠乡里评论。后来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察举制也就被取代了。后来有曹*的“唯才是举”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总体来说都归为察举制。在西晋统一不久,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是当时**的写照。所以当官的多无才学。

**的发展也需要人才,而且门阀掌权也不利于**统治,科举制大概就是这样的背景诞生的。2、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可以算作继承和发展特点:扩大选官途径和统治基础,庶族地主也可以通过**来掌握政权,由于寒门出身低微,**集权的可能性就大了许多,还可以抑制士族等。3、察举制:需要举荐;科举制:直接参加。

察举制:**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成绩决定取舍。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有着什么根本区别?

汉朝为什么用察举制选拔人才,与后来的科举制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似乎都以为察举制是“推荐当官”。

察举制也要通过**。

察举制,也**。科举制,也**。区别在哪里呢?**资格。

察举制时代,州郡官员负责推荐人选,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为官。

董仲舒独尊儒术在制度上**的影响,就在于将察举制的人才考核内容,由之前的各门学科几乎都可以要,统一改成了儒学。然后在几十年后形成了儒学独霸天下的局面,并在此后逐渐导致了汉朝倾覆。比如灭亡西汉的王莽就是因为笃信儒学,被儒家塑造为活圣人,然后以全民实名推荐的方式当了**。

董仲舒之前,汉代官员的选拔很宽泛。

察举制真正的问题是,考核内容的随意性强。这一问题在以儒学为规定内容以后得到一定解决,规范性有所提高,范围明显收窄。

从最初实现了汉武帝本人打破旧派官员阻碍的目的,和起用新派官员建立新班底的作用,但是在后来反过来实现了儒学对**的垄断,胁迫了新的**。发展到东汉时代学阀横行的局面,动辄四世三公。三国时代实际上是汉灵帝通过鸿都门学组织了一次非儒学力量对儒学垄断力量的一次反扑。

最终结果是非儒学力量积淀不足,学阀们获胜,于是就发展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缺点的无限放大。州郡官对人才的评定直接决定人才等次。**,特别是帝王,对此毫无办法。

这是曹丕为了登上帝位在人事权方面做出的重大让步,其开辟的道路也就注定了此后魏晋南朝帝王的软弱。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察举制,其实更接近于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时代决心对此进行改革,加重**的比重。我们常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就是因为隋炀帝将**的正规化规模化进行了加强。

科举制在字面上其实描述了察举制的本质,就是分科举人,当然,科举制实际上是分科考人。而九品中正制则实际上是门阀世家的垄断评分,和察举制和科举制都不同。

科举制实际上是先选举人再**。**是关键。

在唐宋时代,科举的先决条件和察举制类似,都是先要地方官“察举”人才,然后送到京师去考核。这两个步骤和察举制其实是一样的。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的组织程度。

科举制**的组织程度十分严密。但是**科举制还是向着脱离**掌控的方向飞驰。
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都是一代一代的,而科举制运行则是三年一次无限循环连续不断的。

这样,每过十几年都会有一个新手**上台,这个时候旧的官僚集团就会压制他。而新入职的官员,必须接受旧官僚集团的改造才能升迁。这样官僚集团是一体的,连续性很强的,但是**没有连续性。君主制不适合长期治理的地方就在这里:无法驾驭**官僚体系这头猛兽。

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九品中正制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爆发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危机。这就是因为**上的实际的实力派要求分享权力。

科举制就是解决九品中正制对权力的垄断问题的。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仍然要求地方举荐。距离察举制还比较近,距离九品中正制就有了方向不同。到了明代,科举制就彻底转变为权力分享。

秀才、举人可以从民间角度直接干涉行政,参政议政,甚至决定官员仕途、重大决策。进士直接就参政执政。清代在明代这个体制上面又加了一个八旗贵族,形成了类似英国上议院和下译院、美国元老院和众议院的二元执政体制。

科举制是权力的一次大扩散,但是这次扩散是有限度的,只针对特定意识形态。

什么是科举制和察举制 科举制和察举制有哪些区别

科举制就像现在这样啦,什么都是通过**来执行;察举制是靠地方官员或者有名望的人推荐。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才的举荐上,科举制是**主持的大型人才**会,在满清八股文以前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很多中下层**可以通过科举制走上仕途,从而发挥个人特长。

科举制优点在于公平公开全民化(**?怕是嫌家里脑袋多了),缺点就在于变通性差,而且**意味明显高于选才。

察举和科举的区别

**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离我们最近。

世袭制是在夏商周时代实行。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一级级下去,封地和身份相适应,而且往往是世袭的。**需要官吏时,就在这些有身份的人中间选择。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

推荐或者自荐成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像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曹刿在齐国入侵鲁国时挺身而出为鲁庄公献计献策,并打败齐国**,得以出头。那是一个“片言可致卿相”的时代。

成语“毛遂自荐”就出在这时。不过毛遂自荐前已经加入了平原君的人才库。国君、贵族网罗人才的一个主要方法在当时就是招收门客。

像战国四大君子都养有大批门客。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多时达到3000人。这些人由贵族供给衣食,有些人甚至要求食有鱼、出有车,连养家费也向主人要求。

他们当中不乏商鞅、吴起这样的雄才大略之士;或起码有一技之长,象毛遂、冯谖、豫让、荆轲、要离、聂正、唐且等或勇或谋或忠。当然其中也有鸡鸣狗盗之徒,还有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的混饭之辈。分封制下,**的用人制度,只着眼于某些特殊人才,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因为**是一级级分封下去的,人才选拔的空间并不大。

但诸侯纷争,人才可以选择明君而事之,所以春秋时期有“士择君”的说法。科举制度实行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变成“君择士”了。战国时代,军事、**人才最受重视,这种人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受封,跻身贵族之列。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由世袭贵族进行统治的模式面临瓦解。

郡县的首长均由**任命,靠推荐或自荐已经难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这时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正常的制度来选拔官吏。但秦朝命短,未及彻底改革贵族世袭制就发生了农民**。应该注意,陈胜吴广**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针对的正是贵族世袭制这一不平等制度。

这是要求平等的**口号,不同于明代李自成**提出的要求生存的“均田免粮”的经济口号。秦朝速亡,非全因暴政。未能给平民精英一个出人头地的合法途径,也是重要原因。

陈胜曾做雇工为人耕田,但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人。他自比鸿鹄,怀有强烈的求富贵之心,也可以说是野心。然而作为平民中的贫者,他又怎么达到富贵呢?在当时,除了革命,似乎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

因为等着当政者发现自己、起用自己,实在太不确定了。怀有象陈胜这样的野心的在大有人在。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的仪仗,羡慕得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此”,一个当场说要“取而代之”。秦始皇没有给大家以分享荣耀的机会,加上暴政失去民心,终于被野心家“取而代之”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这时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实际上是秦朝没有来得及实施的制度。

世袭贵族制的残余在秦末农民***中已经基本被扫荡了,为汉朝的安定创造了条件。汉朝的**与开国功臣萧何、韩信、陈平、张良等均是出身低微。刘邦本身是农民的儿子,父兄均老实务农。在他们眼里,排行老三的刘邦简直是不务正业。

刘邦不知节俭,喜欢交友和饮酒,因此常遭嫂子们耻笑。萧何是县中小吏,已算是有身份的了。韩信效仿古人,常在身上挂一柄锈剑。

受人污辱,也只能忍气吞声从别人胯下钻过。可见,这时天下还残存一些游侠之风,但在。

上一篇:华为**开不了机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精绝古城杨雪莉和精绝女王什么关系

与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异同点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热点内容
端午节的时间... 浏览:631
dark和darkness的区别... 浏览:727
**流量卡顿怎么解决... 浏览:222
什么是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和非转基... 浏览:1022
智能**有5.0寸的推荐吗?新出的,想买?... 浏览:1929
如何制作相册... 浏览:1420
**什么牌子的好?... 浏览:448
魅族魅蓝5X怎么样好用吗... 浏览:863
计算器1.04e 9是什么意思... 浏览:711
苹果**怎么阻止陌生号码来电... 浏览:1080
《甄嬛传》里的鹅梨帐中香是什么?... 浏览:1373
家居和家具有什么区别?... 浏览:1483
魅族4pro无法下载东西是为什么?... 浏览:1187
万州是哪个省的城市?... 浏览:1109
桂圆是不是属于发物呢?... 浏览:959
夏普s2如何用自己的**进行刷机,不用... 浏览:1367
老梁刨楚汉的节目列表... 浏览:1661
三星note3 passpoint 开启有什么用... 浏览:795
华为4c的**充不进电,有解决的办法... 浏览:1929
岱山湖旅游度假区在哪如何?... 浏览:1881